脂溢性角化病

| Visit:32
脂溢性角化病

脂溢性角化病

脂溢性角化病又稱老年疣、老年斑、基底細胞乳頭狀瘤,是臨牀上最常見的皮膚良性腫瘤,因角質形成細胞增生引起的良性表皮增生,常見於中老年人,好發於面、背、手背。文獻報道本病有明顯的家族傾向,推測本病可能爲不完全外顯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本病雖在臨牀上常見,但關於其性別或種族傾向、地區分佈的統計報道較少。本病在白種人人羣中多見,男女發病率相同,40歲以下人羣少見本病。

1.病因和發病機制

該疾病可能與日光照射和皮膚老化有關。

2.臨牀表現

本病多發於40歲以後,好發於頭皮、面部、軀幹、上肢、手背,但不累及手掌及足底。始爲淡褐色斑疹或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或稍似乳頭狀瘤。隨年齡增長而增大、數量增多,直徑1mm~1cm,或數釐米,邊界清楚,表面似乳頭狀瘤。表面有油膩性痂皮,易刮除。有的皮損色素沉着,爲深褐色或黑色。陳舊性皮損顏色變化較大,可爲正常皮膚色、淡褐色、深褐色或黑色。本病可單發,通常爲多發,無自覺症狀,偶有瘙癢感。皮損發展緩慢,很少惡變。
臨牀上,有幾種特殊類型:
(一)刺激性脂溢性角化病
刺激性脂溢性角化病發生於皮質溢液或摩擦部位,皮損處可出現紅腫,基底變紅,表面出現不規則增生。
(二)發疹性脂溢性角化病
發疹性脂溢性角化病突然發生,短時間內迅速增大,應注意是否併發內臟腫瘤。
(三)石膏角化病
石膏角化病多發於老年人,好發於下肢,皮損爲多發性角化性丘疹,易剝落,不出血。

3.病理特徵

本病的基本特徵是向外生長,角化過度,棘層增厚,乳頭狀瘤樣增生,假角質囊腫等,部分病變在增生的角質形成細胞內有許多黑色顆粒。

4.診斷和鑑別診斷

本病根據年齡、臨牀表現等診斷不難,早期皮損有的類似扁平疣;暴露部位的皮損易與日光性角化病混淆,色素很深的皮損需與黑素細胞痣相鑑別,有炎症或刺激症狀的皮損可能類似於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或惡性黑素瘤,可通過組織病理學檢查進行鑑別。

5.治療

本病應根據患者要求及不同皮損情況進行區別治療,對於需要與黑色素瘤鑑別的非典型皮損,建議手術切除後進行病理活檢,若患者有美容要求,可行激光治療。
(一)Q開關激光器
對於病變不明顯高出皮膚表面,且以色素沉着增多爲主要表現的脂溢性角化性病變,可以採用Q開關激光進行治療。Q開關翠綠寶石激光(波長755nm)、Q開關紅寶石激光(波長694nm)、0開關倍頻Nd:YAG激光(波長532nm、1064nm)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治療前準備與雀斑相同,治療劑量一般較雀斑大,術後7~14天結痂脫落,術後可能會出現色素沉着,注意防曬,可能會自行消失。若第一次治療後未去除某一部位,應在6個月後,待激光後的色素沉着完全消失後進行第二次治療。
(二)CO2激光治療
對於明顯高出皮膚表面的皮損,可以採用一些傳統的治療方法,如冷凍、CO2激光等,但操作不當可能會留下疤痕。如果皮損在面部或者患者對美觀要求較高,可以採用高能超脈衝CO激光治療。
治療時治療區常規消毒,一般不需麻醉,對疼痛敏感者可用利多卡因乳膏封閉表面進行麻醉。選擇合適的劑量,治療劑量過低會導致碳化層形成,使熱損傷程度加重,使治療深度不易控制。治療時要用生理鹽水棉籤反覆擦拭創面,以清除殘存的碳化層,待汽化前能清晰看見皮膚層即可。反覆數次,直至皮損完全清除,正常組織顯露,達淺表真皮層。術後塗抹抗生素軟膏。一般術後2~3天結痂,術後7~10天結痂脫落。皮膚脫落後即可塗抹防曬霜。
不良反應:Co2激光治療時如果治療過深,癒合後會形成疤痕。

Source: 脂溢性角化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