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应用历史

早在1917年,爱因斯坦就预言了受激辐射的存在和光放大的可能性,进而建立了激光的基本理论。1954年,Cordon JP和Townes CH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制成了受激辐射光放大器。1960年,梅曼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从此,一个完全新颖的光源诞生了。随着对激光作用生物机制研究的迅速发展和激光医疗设备的发展,激光在整形美容外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到目前为止,激光美容医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20世纪60年代为基础研究阶段

激光美容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大多完成于20世纪60年代。自第一台激光器问世以来,被誉为“激光医学奠基人”的Goldmanl等人便开始研究激光与皮肤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1961年,有人尝试用红宝石激光熔接脱落的视网膜;1963年,Goldmanl开始将红宝石激光应用于良性皮肤病变及文身治疗并取得成功,开创了激光医学应用的先河。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离子(Ar*)激光、小功率CO2激光和钕玻璃激光也相继问世,但均未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在激光研究初期走在了世界前列。1961年,长春光机所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1965年,北京同仁医院开始进行红宝石激光视网膜凝固术的动物实验。 1968年,上海研制成功Nd:YAG(钕钇铝石)激光器

(2)20世纪70年代为临床试验阶段

1970年Goldmanl等首次应用连续CO2激光治疗基底细胞癌和皮肤血管瘤,通过持续提供有效的激光功率和能量密度,克服了早期脉冲激光器功率小、效率低的缺点,从而掀起了国内外首例激光治疗的激光医疗热潮,连续C02激光广泛应用于外科、皮肤科、耳鼻喉科、妇科、理疗科、针灸科及肿瘤科等,取得了满意的疗效。20世纪70年代用于皮肤美容的连续激光器还有Ar*、Cu蒸气和Nd:YAG激光器。这些连续激光器对组织的热损伤是非选择性的,治疗后常伴有皮肤瘢痕、色素减退等不良反应,仍达不到良好的美容效果。

(3)20 世纪 80 年代是该学科的形成阶段

1983年Anderson RR和Parish JA提出了选择性光热作用的理论——“光热分离”理论,即根据不同组织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合适的波长、能量、脉冲持续时间,以保证对病变组织的治疗。该理论实现了激光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完美统一,在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尽量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是激光医学,特别是激光美容医学发展史上一个公开、对外的里程碑。
基于选择性光热效应设计的脉冲激光机在80年代取得了很大进展,铒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以及不断改进的CO2激光器和脉冲染料激光器相继出现,新型激光技术在疾病的研究、诊断和治疗、美容治疗等方面得到了比较成熟的应用,并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专业队伍,是激光医学学科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4)20 世纪 90 年代是发展成熟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激光技术的发展,医用激光不断与电子计算机、光纤内窥镜、图像分析、摄像视频、荧光光谱、X射线和超声等新技术相结合,使得医用激光向着高性能、智能化、小型化、专用化方向发展。新型美容激光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
20世纪90年代初,Q开关激光应用在治疗太田痣、纹身等色素性疾病方面,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治疗效果;90年代中后期,变脉宽和倍频激光在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长脉冲红宝石激光、紫翠玉激光、Nd:YAG激光以及半导体激光的出现,也使得激光脱毛技术日趋成熟;另外,高能量超脉冲CO2激光和铒激光的问世,使得激光脱毛除皱在西方国家流行起来(由于色素沉着问题,此项技术在黄种人中并未广泛开展),近期又出现了一些非破坏性的激光除皱系统,如CoolTouch、SmootBeam和Nlite等。

这些仪器应用后的术后反应轻微,并能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20世纪90年代末,强脉冲光(IPL)技术兴起,因能改善光老化改变而风靡全球。20世纪90年代初,激光美容技术在我国一些大城市逐渐发展起来,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来自美国、以色列、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先进成套激光美容仪器迅速涌入我国并开始普及,一些国产的激光美容仪器在国内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激光美容在整个激光治疗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其前景不断被看好。现代激光美容已成为当代医学美容中最吸引人、最有发展前途的一个部分。

(5)21世纪初期是发展和标准化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规范激光的临床应用,提出美容激光的标准治疗参数,以及新设备的出现和新治疗项目的开展。后者主要指点阵光热效应理论的提出,点阵激光及光电协同设备的出现和临床应用,强脉冲光及射频设备的不断完善,等离子皮肤再生技术的临床试验等。
现阶段最大的发展是在激光嫩肤、除皱等皮肤重建方面,尤其为了兼顾剥脱性除皱的客观效果和非剥脱性除皱的快速恢复性和安全性,近些年对激光皮肤重建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相对集中在射频(RF)技术、点阵激光(或称像束激光)技术和等离子皮肤再生技术上,出现了E光(光能与射频相结合)、点阵激光、等离子皮肤再生技术等新设备,临床效果良好。
首先是射频技术在美容外科的应用。虽然美国FDA在1999年3月就批准了RF技术用于美容,但第一组射频除皱、面部美容的病例报道却是在2002年。RF是一种高频交变电磁波,皮肤及皮下组织中的带电粒子在电磁波作用下振荡、摩擦而产生热量,当达到一定温度时,真皮胶原纤维会立即收缩变性,然后继续进行胶原蛋白的再生重塑,原理与非剥脱性除皱类似。由于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RF技术陆续被批准用于改善眶周、全脸及身体皮肤的皱纹、下垂。此后,RF技术开始与IPL或激光技术相结合,称为E-light技术,它兼具射频(电能)和光疗(光能)的优点,以增强RF的疗效,减少激光或IPL的并发症。
随之而来的是点阵激光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2003年提出了点阵光热效应理论,又称局部光热效应、像素光热效应。2004年,大量非剥脱性点阵激光开始陆续出现,2006年剥脱性点阵激光也相继问世。点阵激光的蓬勃发展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已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鉴于点阵激光在面部年轻化,特别是在改善皮肤纹理方面的客观效果,以及在临床应用于各种肤色人群的安全性,国内已有人提出将其作为激光除皱的一线治疗方法。
等离子皮肤再生技术是继承了剥脱性激光除皱的优良效果,同时克服了创伤大、并发症多的缺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可以精确控制的微创剥脱性治疗PSR。其机理是用超高射频产生的电场激发氮气,振动后获得能量,分解为单线态氮,最后电离成等离子态,衰变后释放出特殊的黄光,其能量直接作用于皮肤进行治疗。皮肤快速加热后,坏死的表皮就像生物敷料一样完全贴合,有利于表皮和角质层的快速再生和胶原形成。此治疗方法适用于改善面、颈、胸、手等皮肤的色素松散、皱纹、痤疮疤痕、陈旧性癫痫痕迹等。治疗痛苦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但目前亚洲人使用这种治疗方法的报道和经验非常少。
从激光美容医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激光美容医学逐渐朝着疗效显著、并发症较少的方向发展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激光美容医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以及新型高效、高安全性器械的研制和推出。但即使在激光美容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临床上仍然经常出现各种程度不一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如色素改变(色素减退或色素沉着过度)、疤痕形成、感染、水疱形成、紫癜、结痂、疼痛以及一些比较少见的并发症等。相信随着激光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临床难题将会逐渐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