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剥脱性表面置换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在人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普遍提高,人们对自身皮肤的要求不仅仅是免于病理疾病,环境污染、工作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等都使皮肤老化提前到来,从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促进了皮肤年轻化(尤其是面颈部)的研究。与上一节的剥脱性皮肤重建不同,非剥脱性皮肤重建是在保留表皮的前提下,主要通过热力学效应加热真皮,诱发真皮胶原蛋白的收缩、增多和结构改变,减少表皮和真皮中的黑色素,关闭和扩张毛细血管,改善皮肤纹理,明显改善轻度老化皮肤的外观和结构。非剥脱性皮肤重建技术虽然目前还达不到剥脱性皮肤重建技术所产生的效果,但考虑到非剥脱性皮肤重建技术痛苦小、恢复时间短、费用低、治疗区域并发症少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并得到了大量研究者的研究和开发。
本部分通过总结前辈专家学者的研究,对非剥脱性面颈部嫩肤技术进行总结和介绍,主要围绕红外激光技术、可见光激光技术、可见光非激光技术、射频技术、光动力疗法等进行。

一、红外激光技术

(1)长脉冲Nd:YAG(1064nm)激光器。
(2)短脉冲Q开关Nd:YAG(1064nm)激光器:
(3)Nd:YAG(1320nm)激光器。
(4)1450nm半导体激光器。
(5)1540nm铒玻璃(Er:glass)激光器。

二、可见光激光技术

(1)585nm脉冲染料激光器
(2)595nm脉冲染料激光器。

三、可见光非激光技术

(1)强脉冲光(IPL)。
(2)宽带红外光(TITAN)
(3)发光二极管(LED)。

四、射频技术

(1)单极射频
(2)双极射频

五、光动力疗法

(5.1)红外激光技术

红外线(波长700nm~1mm)对皮肤的穿透性好,分为三个部分:红外线A(波长700-1400nm);红外线B(波长1400~3000nm);红外线C(波长3000nm~1mm)。根据红外线波长及色基吸收曲线可知,黑色素及氧合血红蛋白的吸收率随波长的增加而下降,只有水分子对红外线的吸收率与波长呈正相关。通过真皮层中的水分子(主要)、黑色素及氧合血红蛋白对红外线的吸收,产生光热效应或光的机械效应,对真皮组织造成可修复性的损伤(热损伤或机械损伤)。热损伤温度需控制在60~70℃,胶原蛋白收缩温度控制在57~61℃,当温度超过阈值时,可能造成胶原蛋白不可逆变性。这些损伤会激活皮肤的自我修复机制,胶原蛋白进行自我修复,新生胶原蛋白增加,成纤维细胞被激活进而募集的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增加,这一系列的短期或长期效应使皮肤皱纹和纹理得到改善。 1、长脉冲Nd:YAG(1064nm)激光 Nd:YAG(1064nm)激光采用钕钇铝石榴石为介质(波长1064nm)。根据红外波长和色基吸收曲线,此波长的红外线被水分子、黑色素和氧合血红蛋白吸收。但这三个针对性的色基对这个波长的红外线的吸收率较低,这就使这个波长的红外线具有深穿透作用(光学穿透深度:5~10mm),对皮肤及皮下血管造成热损伤。对真皮层的热效应是弥漫性的,可持续数秒,这也是治疗后出现明显红斑的原因之一。
研究学者蒋丽娅等建立小鼠实验模型,采用脉宽为3ms、5ms的长脉冲Nd:YAG(1064nm)激光和脉宽为5ns的短脉冲Q开关Nd:YAG(1064nm)激光对小鼠脱毛后背部皮肤进行照射。实验设计间隔为1周,实验共照射4次。在不同时间点检测真皮胶原蛋白、皮肤弹性、皮肤内羟脯氨酸含量、照射后红斑反应指数等4项测试标准。根据实验结果,前3项测试标准两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在红斑反应指数测试标准上,长脉冲Nd:YAG(1064nm)激光低于短脉冲Q开关Nd:YAG(1064nm)激光。大量临床实验发现,长脉冲Nd:YAG(1064nm)激光在改善皮肤弹性方面具有优势。
2、短脉冲Q开关Nd:YAG(1064nm)激光不同于其他非剥脱性红外激光技术,它作用于组织后,通过机械效应损伤组织,达到祛皱的目的。
Q开关Nd:YAG(1064nm)激光脉冲宽度极短,比黑色素颗粒的热弛豫时间还短,虽然脉冲宽度只有纳秒,但穿透深度深,峰值功率高,表皮、真皮层色素颗粒受热后瞬间爆裂,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色素细胞框架完整保留,加速修复过程。
Q开关Nd:YAG(1064nm)激光不仅能淡化斑点,对真皮层胶原蛋白的增生也有积极作用。1997年,Goldberg首先将短脉冲Q开关Nd:YAG(1064nm)激光用于非剥脱性皮肤嫩肤,能量密度5.5J/cm2,光斑3mm,脉冲宽度40ns。随后他尝试用低能量密度2.5J/cm?,光斑7mm,脉冲宽度6~20ns治疗面部细小皱纹。通过对比患者外观及微观组织学检查,高能量密度参数可能更好地刺激胶原蛋白增生。由于该激光具有效果精准、副作用少、安全性能高等优点,在非剥脱性面部嫩肤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3、Nd:YAG(1320nm)激光 激光作用于皮肤的原理仍是热损伤,此波长激光被水吸收的速率较其他以水为靶色基的红外激光为低,与波长1064nm靶色基不同,此波长不受黑色素及氧合血红蛋白吸收的影响,使此波长激光对真皮层的穿透力最强,可达500um~2mm深度。胶原蛋白受热后会受到热损伤,缩短再生。根据一些研究者的临床及组织学研究,短期使用Nd:YAG(1320nm)激光促进皮肤年轻化,除了胶原蛋白因受热而自我修复外,可能还有其他因素,但目前尚未给出明确的文字解释。经典参数:能量密度15~30J/cm';脉宽30~50ms。早期仪器没有冷却设备。当时学者们所采用的参数为:能量密度32J/cm?;光斑5mm。后来,这种仪器加入了热传感器及冷却设备,将表皮温度控制在42~48℃,对应的参数为:能量密度28~40J/cm';光斑5nm。以前的仪器并发症(水疱及红斑反应)较轻。最新的仪器是美国加州CooTouch公司生产的CoolTouch3激光透射仪,在脉冲前(10ms)、脉冲中(5~10ms)、脉冲后(10ms)分别给予喷雾冷却剂,能量密度为13~15J/cm?;脉冲持续时间固定为50ms。Nd:YAG(1320nm)激光对胶原组织的作用与短脉冲Q开关d:YAG(1064nm)激光对胶原组织的作用不同。 Nd:YAG(1320nm)激光对真皮层中的胶原蛋白形成热作用,促进Ⅲ型胶原蛋白的增生。短脉冲Q开关Nd:YAG(1064nm)激光是通过机械作用,引起真皮层中Ⅲ型胶原蛋白的增生。与后者相比,Nd:YAG(1320nm)激光对真皮层结构的损伤更轻,对非动态(静态)皱纹的效果更突出。4.1450nm半导体激光1450nm激光的波长属于红外B(波长1400~3 000nm)范畴,水分子的吸收率高于Nd:YAG(1320nm)激光,在真皮层中最深的穿透深度可达500mm。这也导致治疗时的疼痛、水肿、红斑反应比Nd:YAG(1320nm)激光更明显。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是带冷却系统的小功率半导体仪器(Smoothbeam),能量密度不均匀,有8~24J/cm'、10~20J/cm、12~16J/cm;光斑为4~6mm;脉冲宽度上限为250ms。
初步临床实验表明,多数学者认为该激光对皱纹改善效果不明显,但对细小皱纹可有一定效果,部分专家认为对皱纹改善效果明显,患者自我满意度较好。
5.1540nm铒玻璃(Er:glass)激光此波长激光只针对水分子,主要作用机制为热损伤修复,可穿透0.4~2.0mm真皮层,有学者提及0.10.4mm真皮层表皮下深度为改善皱纹最佳热效应区,相较此有效深度,1540nm铒玻璃(Er:glass)激光穿透更深,可能伴有疤痕。
参考参数:能量密度20~30J/cm';脉宽10~100ms;光斑4mm。这些参数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脉宽长、光斑小、接触冷却方式不易控制等。
临床实验研究表明此激光对于面部(眶周及口周等)细纹有轻微改善作用,并可减少皱纹深度,但由于波长激光穿透力较强,对改善皱纹深度较有效,且冷却系统控制不精准,可能会引起红斑反应、色素沉着及疤痕等不良反应。

(5.2)可见光激光技术

随着研究的开展,波长为500~600nm的激光也已用于非剥脱性除皱。与红外激光(不可见激光)不同,该类激光以585nm、595nm脉冲染料激光为代表,可穿透皮肤约400pm。根据波长及色基吸收曲线可得出氧合血红蛋白在580mm左右有一个吸收峰。真皮内毛细血管吸收激光后,引起热损伤,启动一系列炎症反应(如血管内皮细胞的可逆性损伤,血管外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单核细胞等的浸润)和自我修复机制(如多种细胞生长因子的释放等),促进胶原纤维增生(新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型]胶原和III型胶原表达增加),抚平皱纹。
1.585nm脉冲染料激光这种激光针对的是真皮层内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的血管内皮细胞受热后,开始自我修复过程,胶原纤维数量增加。经典参数:能量密度2-3Jcm';脉冲持续时间350ps;光斑大小5mm。虽然较高的能量密度也能增加真皮胶原蛋白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含量,但治疗后患者出现水肿、紫癜等并发症的概率也会增加。
近十年来,585nm脉冲染料激光被用于治疗鲜红斑痣等血管性疾病,疗效显著,治疗区域疤痕少。近年来,这种激光被用于面部年轻化治疗。20名志愿者中,近一半人在接受一次治疗后,对面部皱纹改善效果满意。治疗后定期活检显示真皮胶原蛋白增加。
2、595nm脉冲染料激光的工作原理与585nm脉冲染料激光基本相似,但595nm脉冲染料激光的治疗参数较前者略有调整,能量密度为6~8J/cm;脉冲持续时间为1.5~40ms;光斑大小为10mm。以上是可见光激光技术,与上节中的红外激光技术在嫩肤治疗中产生的生物学,包括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面略有不同。有研究者建立动物模型,比较Nd:YAG(1320nm)激光和595nm脉冲染料激光对皮肤的生物学效应,以胶原增生能力和皮肤保水能力为测试标准,得出Nd:YAG(1320nm)激光比595nm脉冲染料激光具有更好的皮肤保水能力,595nm脉冲染料激光在胶原再生方面更胜一筹。

(5.3)可见光非激光技术

1、强脉冲光(IPL) 在现有的嫩肤领域中,强脉冲光作为不同于激光的常用光而存在,并在此领域应运而生。强脉冲光首先是一种非相干的普通光,与激光相比选择性较差,是由高强度光源(如灯)先经聚焦透镜聚焦,再经滤光片滤除波长较短的光而形成的宽谱光(波长为500~1200nm)。强脉冲光的波长可手动调节,脉冲宽度连续可调,既可采用单脉冲,又可采用多脉冲,光斑较大,治疗皮肤时可直接接触,也可采用凝胶治疗,治疗后的反应与激光相比比较温和,发射的光子携带的能量足以穿透人体皮肤,表皮吸收的能量只有一小部分。真皮层中的色素颗粒和血红蛋白将剩余部分能量转化成热能,产生光热效应,分解吸收至靶组织。胶原蛋白受热后缩短,热损伤后自我修复再生。成纤维细胞活性和数量增强,I型胶原蛋白和III型胶原蛋白表达量增加,弹性纤维排列更加紧密,使皮肤紧致、细嫩。合适的脉冲宽度和脉冲延迟时间,可在保护表皮的前提下达到治疗目的。
使用不同的滤光片过滤不同波长的光,可治疗不同的皮肤问题。临床上滤光片515nm/550nm/560nm/590nm用于治疗毛细血管扩张症,效果优于Nd:YAG激光,与脉冲染料激光(PDL)相似。滤光片510nm/550nm用于治疗鲜红斑痣,但效果不如脉冲染料激光明显。滤光片560nm/590nm/615nm/640nm/695nm可治疗血管瘤,但临床上很少使用。滤光片550~640nm对亚洲雀斑有效。滤光片560nm/590nm/615nm对表皮黄褐斑的治疗几乎完美。滤光片550nm/570nm/590nm尝试治疗症状后色素沉着。滤光片550~640nm在临床上可用于脱毛。
第一代强脉冲光治疗系统(PhotodermLV)于1990年开发,1994年首次投入临床,1995年获美国FDA批准使用,PhotoderlVPL治疗系统输出的光波为钟形波,能量不均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第二代(Vasculigh)和第三代(Quan)相继问世,2003年Lumenis推出第四代多功能​​美容平台LumenisOne,其中IPL模块提供单脉冲、双脉冲和三脉冲治疗模式,能量密度为3~90]/cm',脉冲延迟为2~100ms。目前,BBLTM将激光与IPL治疗系统结合起来,由于其采用先进的冷却系统,治疗过程更加舒适,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丹麦的Palomar和DDD在临床上使用双滤光强脉冲光(I2PL),同时滤除光谱中的低波长部分和高波长部分。
我们单独列出介绍强脉冲光治疗皮肤衰老(即II型嫩肤)。由于个人遗传基因及外界因素,皮肤衰老表现为:皮肤粗糙增厚、皮肤松弛、皮肤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皱纹等。在研究嫩肤的过程中,强脉冲光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嫩肤效果不如脉冲染料激光,在治疗皱纹、皮肤松弛方面也不如点阵激光、射频技术等。但由于其非侵入性,单次治疗即可改善综合性皮肤问题,且无停机时间,强脉冲光仍是嫩肤治疗的一线选择(Fizpatick V型皮肤和V型皮肤人群除外)。
治疗参数的选择需要考虑疾病类型、皮肤类型、皮肤厚度等因素,根据血红蛋白(417nm处吸收峰大,542nm和577nm处吸收峰小)、还原性血红蛋白(430nm、555nm)、黑色素(280~1200nm吸收峰)等的不同吸收峰采用不同的波长,当然波长的选择还受到Filzpatrick皮肤类型以及病变皮肤厚度、深度的影响,比如皮肤颜色较深,皮肤厚度较厚,就需要采用较长波长的滤光片。脉冲宽度需要小于或等于靶组织的热弛豫时间,在能量恒定的情况下,脉冲宽度与组织损伤成反比,临床上常采用双脉冲或三脉冲的治疗模式,分批释放能量,以减少对组织的损伤。根据临床病例数据分析,以Fizpalzick III型皮型的中年女性面部皮肤光老化为例,采用590nm/640nm滤光片,双脉冲或三脉冲治疗模式,脉冲宽度5ms/6ms,脉冲延迟时间35ms,能量密度控制在15-18J/em。4-6次为一个疗程,间隔时间为3~4周。
2、发光二极管(LED)发光二极管是一种能发射红外至可见紫外光的发光器件,不同材质的LED发出不同波长的光(如砷化镓为红外光谱,砷化镓为绿光,氮化镓为蓝光等),既可以发出强度较低的光,又可以集成阵列产生强能量光。
LED作用机制主要是光调控机制,包括线粒体水平和受体水平。线粒体吸收光子能量的靶向发色团存在于线粒体细胞膜上,是细胞色素分子(由原卟啉区合成),即细胞色素氧化酶。线粒体膜上的天线分子吸收光子能量后,结构发生变化,使三磷酸腺苷(ATP)的量增加,细胞活性增强。在受体水平增加细胞基因表达,放大或减弱细胞信号转导。合适的治疗参数和波长决定了细胞活性的激活和胶原蛋白的增生。虽然LED在嫩肤领域的发展才刚刚不久,但凭借其体积小、反应迅速、操作简便、波段可选、使用寿命长、发光效率高、安全无痛、不汽化、无停机时间等诸多优势,仍然受到研究者的青睐。
临床上采用LED发射波长590nm黄光治疗面部光老化,能量密度0.1J/次,治疗8次,间隔4周。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进行外观及组织学评价,发现皮肤纹理改善,红斑及色素沉着减少,皱纹减少,组织学发现真皮乳头层胶原含量明显增加。也有研究者将LED与其他激光(如红外激光、强脉冲光、射频等)联合应用,发现LED可增强这些激光的光热效应。近年来,随着光动力学的研究,将发射波长为633nm的红光与光动力学相结合,光敏剂为5-氨基乙酰丙酸(5-ALA),浓度分别为5%、10%、20%,从而达到美容嫩肤的效果。
目前,由于LED开发技术标准不高、检测标准不完善等因素制约,LED还未能大规模推广用于临床,这些限制因素使得LED技术处于瓶颈期,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LED将在医疗领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宽带红外光技术(Near-infrared,NIR) 近来,在嫩肤领域又推出了以宽谱红外光为驱动力的紧肤技术。其中,美国加州布里斯班市 Cutema 公司生产和设计的 Tilan 技术,可产生波长为 1100~1800nm 的红外光源系统。以色列 Alma 公司也推出了可产生波长为 900-1600nm 的红外光源装置。下面以 Tilan 技术为例,介绍宽带红外技术(NIR)的临床应用。
蒂兰技术产生的波长为1100~1800nm的红外光,是以水作为靶色基,皮肤中的水分子和真皮层中的胶原蛋白层充分吸收此波长范围内的红外光,使组织均匀受热,还能跳过表皮,直接加热真皮,使胶原蛋白收缩增生。穿透深度大于非剥脱性激光,但小于射频技术,加热深度在表皮下1~3mm。与射频的作用方式不同,蒂兰技术的治疗针对的是皮肤深层的持续加热,低能量密度长时间作用于皮肤,使治疗过程无痛,在一定能量密度(30J/em)以下甚至不需要表面麻醉。为了使胶原蛋白收缩增生,射频技术采用极短的脉冲,高强度的能量,瞬间作用。根据胶原收缩描述公式可以推断,胶原收缩的量由温度和作用时间共同决定。比如温度降低5℃,作用时间需要增加10倍才能维持原有的胶原纤维收缩量。真皮层受热超过50℃时,胶原立即开始收缩,一般控制在57~61℃,超过上限温度胶原会发生不可逆变性。以上解释了为什么能量密度较低的宽带红外光技术也能产生即时和后续的收缩效果。Tian技术每个部位的治疗时间控制在4-11s,皮肤受热时间充足,治疗后皮肤立即收缩,随后热损伤启动自我修复过程,在一段时间内引起皮肤细胞外基质再生,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再生,这些作用综合起来使皮肤持续收缩和收紧一段时间。泰坦技术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均有蓝宝石降温系统,确保表皮温度在40℃以下的安全范围内,可用于全身皮肤收紧、改善皮肤纹理,使皮肤细腻光滑紧致。治疗参数根据不同部位的不同方案设定(例如面部治疗所用能量密度一般低于腹部治疗所用能量密度)。能量密度(通量)=整个红外光脉冲总能量/患处皮肤面积,控制在28~46J/cm2。对于骨性表面和敏感区域,能量密度需要降低。治疗区域重复次数比一般区域多。皮肤锚点和固定线重复次数比一般区域多。2-3次为一个疗程,间隔约30天。使用泰坦技术治疗后一般不需要常规冰敷,除非敏感患者可以给予冰块冷却治疗区域。若出现局部红斑,24~48小时后即可消失,相比一般的激光技术、光子技术、射频技术,Tia技术更加安全,患者也更容易接受。

(5.4)射频技术

射频(RF)技术是不同于激光技术、光子技术的一种面部嫩肤治疗方法,是一种可以在空间中长距离辐射和传输的高频电磁波,所谓高频就是在100kHz到30GHz之间,要保证能在空间中传输的电磁波频率必须高于100kHz,低于这个频率的无线电波会被地表吸收。射频技术其实已经深深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手机、电视、电台、微波炉等都离不开射频技术。早在18世纪,人们就已经将电流应用到医疗领域,比如心脏除颤;1897年,纳格尔施密特(Nagelschmidt)等人利用电流治疗关节和血管疾病,并将这种疗法命名为“透热疗法”;20世纪初,西蒙·波齐(Simon Pozzi)等人利用电灼术治疗皮肤癌;随后多伊恩将电灼术改良为电凝术。直到现在这两项技术仍然在临床上使用。1995年,美国Thermage公司推出Thermatool技术。次年,SolhMedical公司发明了Themmage(Thermage)单极射频技术。2002年通过美国FDA认证后,射频技术的透热原理在紧肤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射频技术作用于真皮及皮下组织的生物效应仍是热效应,与激光、光子的热效应不同。激光、光子的能量被组织中的靶色团吸收,转化成热能,使组织发热,产生可逆的热损伤。射频热穿透的原理是将生物组织置于电极之间,置于所建立的电场中,频率高达1-40.68MHz/s的电流使电场中带电的组织极性在相同频率下发生转换。生物组织中存在天然正阻抗(不同组织的天然电阻抗不同),使组织中的双极性水分子发生快速旋转或振动。单极电极条件下生物组织中的电荷由正变为负,引起极化分子旋转移动产生电阻,进而转化为热能。加热深度可达15~20mm。双极电极条件下组织的电流流通面积较小,热穿透深度比单极浅。射频技术热效应的深度和强度可由治疗电极(单极、双极、多极等)、电流频率、释放的能量、作用时间、组织电导率等因素决定。治疗电极电流环路范围越大,热效应越深,作用越强;电流频率越高,热穿透深度越浅:释放的能量受电流强度(1)、生物组织天然阻抗(R)和作用时间(T)控制,其中电流强度是主导因素:足够的作用时间可产生有效的热损伤:不同组织的天然电阻抗不同,如脂肪阻抗>皮肤阻抗>肌肉阻抗。以上因素直接影响皮肤紧致效果及是否发生并发症。热效应改变真皮内的胶原蛋白及真皮下组织的纤维。胶原蛋白是由连接各链的键组成的三螺旋结构。热效应使三螺旋结构变得不稳定,螺旋结构解开后,胶原蛋白收缩,产生射频的即时效应,在治疗后数周甚至数月内,机体热损伤修复机制被激活,Ⅱ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明显上调,新生胶原蛋白增多:增强放疗远期作用产生的热量,还能使皮肤与面部深层筋膜纤维紧密贴合,达到皮肤收紧提升的效果。正是因为射频作用原理的非选择性光热效应,为有色人种的治疗拓宽了途径,而且射频作用深度比激光、强脉冲光、宽带红外光等更深(可到达皮下脂肪层)。

根据射频技术的作用原理,研究人员对射频技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充分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缓皮肤衰老,包括改善皱纹、提升松弛皮肤、提亮肤色(ELOS技术)等。主要包括皱眉纹、鱼尾纹、抬头纹、鼻纹、口周纹、颈部皱纹、妊娠纹、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松弛等。
2、改善皮肤橘皮样改变。皮肤橘皮样改变常发生于中年妇女的大腿和臀部,表现为皮肤和面部凹凸不平,附着点受到牵引而出现特殊的小凹陷。射频促进胶原蛋白再生,促进淋巴循环,加速脂肪细胞分解,改善橘皮样改变。
3、局部塑形减肥,如产后腹部修复、抽脂术后皮肤紧致等。
4、皮肤黝黑患者的脱毛 利用射频非色素依赖性热效应原理,将射频技术与强脉冲光或激光技术相结合进行脱毛治疗,可减少或避免因肤色黝黑引起的表皮烧伤等不良反应。
5、修复疤痕。热效应可使疤痕松动,使新的胶原纤维重新排列,从而达到修复疤痕的效果。
6.其他应用包括毛细血管扩张症、活动性痤疮、灰指甲、牛皮癣等。射频治疗时,治疗区域的选择非常重要,即通过评估皮肤活动范围来确定皮肤锚点。在介绍锚点之前,我们先简单解释一下胶原蛋白收缩的方向。射频可以均匀地加热特定的皮肤层,导致胶原蛋白纤维缩短和收缩。皮肤收缩的方向可能遵循胶原蛋白纤维排列的方向;真皮层中的胶原蛋白排列并不像肌腱等结缔组织中那样平行有序。它们是随机排列的,这意味着收缩的方向更可能是向心的,而且由于每个治疗点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很难预测收缩轴。根据“预期收缩动力学”的原理,确定皮肤锚点并治疗锚点区域比全脸治疗更好,通过锚点的收缩将邻近的载体组织抬起。用拇指推皮肤(发际线和耳前)。皮肤推挤后的不可动点与可动点交界处为锚点,连成治疗线,这些是治疗的重点部位。眉毛提升治疗部位一般为额头内上部或颞部外侧;下眼睑下垂治疗部位为面颊部或两颧骨区域;面颊提升、鼻唇沟改善应以耳前区域为主要治疗部位;颈部提升应在甲状软骨水平以上的区域(除早期颈肌带患者,应选择乳突区、发际线后外侧)。
治疗过程中,患者对疼痛的意识不可忽视,热感逐渐增加、积累,若患者主诉明显难以忍受的痛感,应立即停止治疗。术前表面麻醉可缓解治疗引起的疼痛,研究显示4%复方利多卡因凝胶(LMX-4)比5%复方利多卡因凝胶(LMX-5)更容易清除,减少因残留表面麻醉药引起局部阻抗变化而引起的烧伤等治疗不良反应。表面麻醉药应涂抹于治疗区1~1.5h。能量参数根据个体反应设定,如美国加州Thermage公司生产设计的Thermacool设备,采用低能量密度、多次扫描,是最经典、最有效的。临床研究表明,高能量扫描效果并不理想,增加了副作用(如脂肪萎缩)的风险。

射频无法直接作用于皱纹,容易形成“薄纸”效应或“香肠”效应。一般以12.5为初始能量,根据患者自述的疼痛程度进行调整,疼痛明显的患者可以把能量调整到11.5甚至10.5。扫描次数根据部位不同而不同,脂肪较多的部位(如面颊等)需要扫描5~6次,其他部位可以扫描2~4次,当然扫描次数也需要结合患者自身的疼痛感受。
射频治疗具有诸多明显优点,但也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这与术者的操作过程、能量参数的设定密切相关。表皮烧伤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混合液使用不当、未能更换治疗头都会导致此类并发症。烧伤发生时,患者常会主诉剧痛,又称“火柴痛”,此时立即冰敷治疗区是关键。治疗区脂肪萎缩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多与能量过大有关。这种并发症发生后,只能通过使用填充物进行矫正。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自觉的治疗区麻木感,这种麻木感是自限性的。
射频仪器一般由主机、发射器、接收器组成,可分为单极、双极、多极射频。单极射频设备由发射器、冷却调节器、治疗头组成,治疗头表面覆有绝缘膜,利用人体皮肤作为半导体,治疗头是单极射频的发射器,接收器是与之相连的另一块导电板。双极射频治疗头本身带有发射器和接收器,电流在两电极间形成通路。单极射频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较远,形成的电磁场较大,因此加热面积较大,加热深度可达15~20mm,因此在面部、颈部、腰腹部、四肢、大腿等部位皮肤收紧、提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双极射频治疗机头内含发射器和接收器,两电极间距离较短,有效能量穿透深度仅为电极间距离的一半,限制了热量穿透深度。此外,双极射频能量传导以同心圆或平行排列的条带形式存在于两个电极之间,这些特点使得双极射频主要应用于眼周、唇周等皮肤较薄或有细小皱纹的部位,保证治疗部位的安全性。随着技术的发展,为增加双极射频的治疗效果,保证治疗部位的安全性,出现了一些组合技术,将光能(IPL/LED)、射频(双极)、表面预冷(接触式冷却系统)或负压抽吸相结合,即电光协同技术(ELOS),在保护表皮的同时,降低了治疗部位的阻力,增加了穿透深度和射频选择性,降低了射频和光所用的能量。利用负压技术可以加速脂肪分解和组织代谢,达到塑身的治疗效果。也包括一些将单极射频与双极射频相结合的治疗平台。它们可以通过调整治疗模式来改善不同部位的个性化问题,例如以色列生产的Accent Navigator射频系统。

(5.5)光动力疗法

光动力治疗(PDT)又称光化学治疗(PCT),由光敏剂、光和氧三个主要元素组成。光敏剂通过注射到人体或局部应用于人体,药物可选择性地富集在活性细胞中。当一定波长的光源(激光和非激光)照射到用药部位时,发生生化反应和分子效应。通过I型反应产生大量活性氧(ROS),通过II型反应产生单线态氧。这些氧化物攻击靶细胞,使其遭到破坏和杀死。由于其不稳定性,作用时间短,因此不会损伤周围的正常组织。该技术既可用于荧光诊断,也可用于疾病治疗。
20世纪初,人们最初尝试光动力疗法,1960年利用血液衍生物(HD)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血液衍生物为主要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将其治疗肿瘤推向高潮。1990年,我国开始应用HPD-PDT治疗鲜红斑痣等非肿瘤疾病,1998年我国正式批准使用HPD用于治疗肿瘤。20世纪90年代,美国将光敏剂20%5-氨基乙酰丙酸(ALA)用于治疗光角化病。2000年,Bitter等首次报道了光动力疗法在皮肤嫩肤领域的临床应用。2013年,Karrers等首次报道了光动力疗法在皮肤嫩肤领域的临床应用。在共识会议上指出,采用不同的光源(强脉冲光、发光二极管和激光器)结合不同的光敏剂(5-氨基乙酰丙酸等)照射光老化皮肤,可取得可喜的效果。光敏剂的选择应遵循毒性小、穿透力强、能穿透组织的可见光激发、激发后产生单线态氧或三线态活性氧的原则。目前最常用的光敏剂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含有四吡咯芳环结构的光敏剂,主要有血卟啉等。也有使用第二类(crxaporphyrin等)和第三类(卤代氮蒽和醌等)光敏剂的可能。第一代光敏剂稳定性差,易引起皮肤光毒反应且需较长时间避光,临床上多采用第二代光敏剂。在皮肤嫩肤领域,最常用的光敏剂为20%5-氨基乙酰丙酸(ALA),局部用药效果优于静脉或口服。也有研究者将ALA的酯类(5-氨基乙酰丙酸甲酯,MAL)应用于临床研究并进行比较。2006年Kuijpers D等在结节性基底细胞癌光动力治疗研究中,比较了ALA与MAL的效果,临床试验发现,二者在治疗后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与ALA相比,MAL因治疗时疼痛较小,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在一些相关的PDT研究中发现,光敏剂(ALA)进入病灶后,不同时间ALA在靶细胞中的富集情况不同,对不同治疗时间后采集荧光图像,发现在3~10h荧光强度达峰值。但在面部年轻化治疗中,光敏剂涂抹时间越长,效果是否越明显?有学者以MAL作为光敏剂,对比半侧面部,一侧涂抹MAL 1h后用红光照射,另一侧涂抹MAL 3h后再用红光照射。3次治疗后,涂抹3h的一侧皮肤紧致细致化更明显,但涂抹1h的一侧皮肤纹理也有明显改善。但涂抹3h的一侧副作用更明显(如红斑、水肿等)。减少光敏剂与皮肤的接触时间,既能达到治疗目的,又能减少副作用的发生,临床上多将涂抹光敏剂的时间缩短为0.5~1h。
PDT 治疗后,患者应避免阳光直射至少 24 小时,并注意防晒。治疗区域可能会出现红斑、水肿和结痂,皮肤可能干燥、紧绷,但不应立即使用护肤品,以免引起过敏或刺激性皮炎。PDT 嫩肤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过度晒伤。需要反复告知患者避免阳光直射和涂抹防晒霜。如果出现这种并发症,应在治疗区域敷冰,并抬高治疗区域以减轻水肿。这种治疗很少见到细菌和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