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痣
色素痣
色素痣是由痣細胞構成的良性腫瘤,又稱痣細胞痣、細胞痣、黑素細胞痣。本病常見,幾乎人人都有,從嬰兒期到老年期均可發生,痣的數量隨年齡增長而增多,青春期時常明顯增多。女性痣多於男性,白種人痣多於黑人。色素痣偶見於黏膜表面,臨牀表現多樣,顏色多爲深褐色或墨黑色,少數爲無色。
病因及發病機制
色素痣是一種發育畸形,在黑色素細胞由神經向表皮移行的過程中,因偶然的異常而造成黑色素細胞在局部聚集。
臨牀表現
基本病變一般爲直徑小於6mm的斑疹、丘疹、結節或乳頭狀病變,多爲圓形,常對稱分佈,邊界清楚,邊緣規則,色澤均勻。痣的數量不等,可由單個至數個以至數十個不等,有的病變處可出現一至數個短而粗的黑色毛髮。由於痣細胞的色素含量不同,可呈現棕褐色、褐色、藍黑色、黑色,或正常膚色、淡黃色,或深紅色。日光照射可使暴露部位的色素痣增多。根據痣細胞的分佈情況,分爲交界痣、混合痣、皮內痣等。
(一)交界痣
交界痣是出生時就有或出生後不久出現的痣,通常體型較小,直徑1~6mm,光滑無毛,扁平或略高出皮膚表面,呈淡褐色至深褐色斑塊狀,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
(二)混合痣
混合痣看起來與交界痣相似,但可能更高,有時有毛髮突出,在兒童和青少年中更常見。
(三)皮內痣
皮內痣多見於成人,爲半球形凸起的丘疹或結節,直徑數毫米至數釐米,表面光滑或呈乳頭狀,或有蒂,可含毛髮。皮內痣一般不再增大,以頭頸部多見。色素痣不穩定,常經歷從成熟到衰老的生長演變過程。多數痣開始爲小而扁平的交界痣,後發展爲混合痣,最終成爲皮內痣。交界痣惡變時,局部常有輕微疼痛、燒灼、刺痛感,邊緣出現衛星點。若突然增大、顏色變深、出現炎性反應、破裂或出血,就應引起警惕。
病理特徵
痣細胞排列成巢狀,邊界清楚,常含有黑色素。在成熟過程中,痣細胞自上而下由大變小,細胞核也逐漸變小,趨於成熟,最後退化。細胞大致有四種類型:透明痣細胞、上皮細胞樣痣細胞、淋巴細胞痣細胞、纖維痣細胞(最成熟的痣細胞)。
(一)交界痣
交界痣是色素痣的早期發展階段。痣細胞完全位於表皮深層,或細胞巢處於“滴水”期,即痣下部落入真皮,但上部仍與表皮相連,可同時累及外層毛根鞘、皮脂腺或汗腺。痣細胞以透明痣細胞爲主,有時可見上皮性痣細胞,多聚集成巢。巢與痣細胞大小、形狀一致,邊緣齊整,等距分佈均勻,很少融合。核分裂像極其少見,真皮內一般無炎性細胞浸潤。
(二)皮內痣
皮內痣的痣細胞比較成熟,不再增生,位於真皮內,上部多呈上皮細胞狀,排列成巢狀或索狀,被膠原纖維隔開,中、下部細胞多爲淋巴細胞樣、纖維細胞。
(三)混合痣
混合痣具有交界痣和皮內痣的雙重特點。
診斷和鑑別診斷
本病診斷主要依據臨牀表現,如皮膚或黏膜上出現數目不等的斑疹、丘疹或結節,顏色各異,邊界清楚。兒童交界痣需與雀斑、雀斑相鑑別。混合痣、皮內痣需與脂溢性角化病、色素性基底細胞癌、皮膚纖維瘤、神經纖維瘤等相鑑別。惡性黑色素瘤常表現爲不對稱、邊界不清、邊緣粗糙、色澤不均、腫瘤生長迅速,可形成不規則瘢痕,腫瘤細胞常不典型。與惡性黑色素瘤鑑別十分重要。
治療
(1)減少摩擦及外界因素對痣的損傷。除美容需要外,一般不需治療。
(2)對於發生在易摩擦部位的色素痣,應密切觀察,尤其是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直徑>1.5cm的色素痣,若發現迅速擴展或有其他異常徵象,應及時手術切除。
(3)對於因美容原因需切除痣的患者,可考慮使用超脈衝CO2激光治療直徑小於0.5cm的色素痣。
超脈衝二氧化碳激光治療儀
(一)引言
波長爲10600mm,與連續CO2激光類似,利用CO2激光能量能被皮膚組織中的水分子完全吸收的原理,使皮膚病竈碳化或氣化,其脈衝寬度極短,對周圍正常組織的熱損傷比傳統CO2激光小,疤痕較少。
(二)運營
術前注意事項包括禁忌症和疑似惡性轉化。手術期間應選擇合適的劑量,並小心處理傷口,以防止不必要的熱損傷。術後護理包括塗抹抗生素軟膏、避免日光照射以及監測疤痕或色素沉着變化等併發症。如果治療不徹底,可能需要進行第二次 CO2 激光治療或手術切除以防止復發。
(三)誘變的可能性
目前尚無明確的結論表明 CO2 激光治療色素沉着
Source: 色素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