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頰後天性皮膚黑素細胞增多症

| Visit:22
面頰後天性皮膚黑素細胞增多症

面頰後天性皮膚黑素細胞增多症

圖 1。臨牀照片。側面、口周和頸部色素沉着明顯。( A )M/51 6 個月前面部和頸部出現褐色斑塊。( B )F/55 12 個月前側面和頸部出現灰白色斑塊。( C )F/33 5 年來緩慢出現灰色斑塊。

面頰部獲得性皮膚黑素細胞增多症又稱獲得性太田痣獲得性雙側太田痣樣斑疹獲得性面部皮膚黑素細胞增多症獲得性侷限性面部皮膚黑素細胞增多症。1984年由Ho首次報道,又稱Hoi痣。其主要特徵是面頰上對稱分佈的黑灰色斑塊狀色素沉着。以前認爲是太田痣的一種變體,但現在被認爲是一種獨立的疾病。本病多見於女性,文獻報道的男女性比例爲1:12.8-17.7。平均發病年齡爲30歲(6至54歲不等),89%的病例爲Fitzpatrick皮膚IV型,其餘爲II型和III型。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目前,該病的具體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推測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從神經嵴移行至表皮的黑色素細胞未能通過真皮-表皮連接處而滯留在真皮內,這些未成熟的真皮黑色素細胞隨後可被紫外線、放射線、激素和化學因素激活,導致病變形成。角質形成細胞在受到紫外線照射時會釋放內皮素-1和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這些因子可加速黑色素生成。水島還認爲,未成熟的黑色素細胞即使在沒有任何刺激的情況下也會被激活。研究表明,遺傳易感性和環境危險因素(如使用有害化妝品和紫外線照射)也是該病發病機制中的重要角色。20.9% 至 25% 的患者有該病家族史。國內何莉等學者的研究顯示,CADM患者血清雄激素水平雖然正常,但真皮黑素細胞有雄激素受體的表達。

二、臨牀表現

本病爲後天獲得性發病,多發生於面部,以顴部近下眼瞼處爲多,偶見於眼瞼、鼻翼、額部。病變爲灰褐色、黑灰色或藍褐色色素斑,直徑1-5mm,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界清楚,病變數從數個至數十個不等,平均10-20個,多爲雙側對稱。眼及口腔黏膜不受影響,常與黃褐斑並存。患者無自覺症狀。

三、組織病理學特徵

表皮看起來正常,主要變化見於真皮上層,特別是下乳頭層。存在散在的小型梭形黑素細胞,與膠原纖維平行排列,多巴染色呈陽性。真皮結構正常。電子顯微鏡顯示黑素細胞內有大量大小不一、處於不同發育階段的黑素體。

四、診斷與鑑別診斷

診斷通常基於臨牀表現,但需要與以下情況區分開來:

1. 太田痣太田痣通常表現爲沿三叉神經眼支和上頜支單側分佈,發病較早,通常在出生時或2歲前。病變爲融合性色素斑,常伴有眼部和口腔黏膜受累。組織病理學差異包括更多黑色素細胞分散在整個真皮層,與CADM不同,沒有與膠原纖維對齊。

2. 雀斑(Ephelides)雀斑出現較早,較小,顏色較淺(黃褐色),並有季節性變化,夏季更爲明顯。組織病理學上,雀斑表現爲表皮基底層黑色素增多,但黑色素細胞數量不增多。

3. 黃褐斑黃褐斑主要影響面頰、顴骨區、前額和上脣,病變融合成較大的淺棕色至深棕色斑塊,夏季病情加重。與 CADM 不同,黃褐斑不影響眼瞼,組織病理學特徵也不同。

五、治療

由於真皮層色素分佈異常,建議優先選擇Q開關激光治療:

1. Q開關紅寶石激光器(694nm)波長694nm,脈衝寬度20-40ns。

激光治療步驟:

治療前護理:

  1. 如果病變區域同時存在黑子或黃褐斑,應先治療這些,以減少炎症後色素沉着的風險,並防止激光刺激加重病情。
  2. 控制任何面部炎症,以減少治療後色素沉着的可能性。

程序:

  1. 清潔面部的方式與太田痣治療的準備方式類似。
  2. 如果需要,可進行表面或全身麻醉。對於較小的病變,可能不需要麻醉,但對於較大或較敏感的區域,可以使用表面或局部麻醉。
  3. 治療期間用專用護目鏡或角膜保護罩保護眼睛。
  4. 使用能量密度爲5-8J/cm²,激光點略微重疊,治療所有色素區域,不會遺漏任何較淺或較小的斑點。

治療後護理:

  1. 控制治療後炎症並對患者進行教育以防止色素沉着變化。
  2. 監測炎症後色素沉着,可能需要六個月或更長時間才能消退。建議患者耐心等待並堅持後續治療。

2. Q 開關紫翠玉激光 (755nm) 755nm 的紫翠玉激光疼痛程度極小,通常無需麻醉。治療部位可能會出現輕微腫脹,24 小時內消退。早期治療效果更好,因爲年輕患者的吸收更好,色素顆粒更少。

早期幹預和適當的激光治療對於有效治療 CADM 至關重要。這種疾病雖然是良性的,但可能會對美容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對受影響的個人。徹底瞭解病因、臨牀表現和治療方案可確保患者獲得最佳治療效果。

Source: 面頰後天性皮膚黑素細胞增多症